3月30日,地方猪育种工作研讨会在湖南湘潭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作了题为“地方猪遗传改良与高端猪肉产业发展”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其科研团队近年来在地方猪种质精准鉴定和地方猪育种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
活动现场。主办方 供图
印遇龙表示,当前我国生猪种业面临着引进品种市场占有率高而核心猪种长期依赖进口等问题。同时,国产种猪生产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饲料利用率低、消耗大、粪便排泄量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培育猪种;地方猪优秀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他认为,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生猪种业自主创新,在加速生猪新品种(品系)培育上找突破口。包括开发生产优质猪肉、培育既含中国地方猪血统又含国外瘦肉猪血统的猪品种、推进地方猪种质创新等方式。
湖南地方猪遗传资源丰富,湘西黑猪、宁乡猪、沙子岭猪和大围子猪已入国保名录,建有5个国家级保种场以及宁乡猪国家级保护区。该省的湘村黑猪和湘沙猪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配套系)。
近年来,印遇龙院士团队在品种鉴定及遗传信息挖掘、地方猪育种关键技术及应用、配套营养调控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品种鉴定及遗传信息挖掘方面,印遇龙院士团队重点围绕解析宁乡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等种质资源特性这一核心目标,对宁乡猪等8个地方品种进行重测序,获得宁乡猪特异性DNA分子标记;对宁乡猪的9个繁殖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改进了宁乡猪肉质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所测得物质种类由53种上升到69种,提高30.19%;初步搜索建立了宁乡猪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库。
该团队在开展沙子岭猪优良肉质形成窗口期挖掘研究时发现,生长前期(90日龄之前),沙子岭猪与大白猪生长差异不显著;相较于大白猪,沙子岭猪肉质更嫩、肌内脂肪含量更高、色泽更佳、肉品质更优良;沙子岭猪不同肌纤维类型之间肉质变化趋势相似;沙子岭猪最佳屠宰时间建议为210日龄左右,其最长肌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的拐点在150~210日龄之间,为营养调控的最佳时期。
地方猪育种关键技术及应用方面,印遇龙院士团队针对湖南省生猪产业大而不强、核心种源缺乏竞争力等痛点,探索并开展了猪育种专属基因芯片研发、基因型填充、基因组选择与选配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其开发的湖南省地方猪专属基因育种液相芯片,为地方猪开展基因组选择提供了基础,目前已完成测试及开发工作,位点分型准确性和检出率均在99%以上。
印遇龙表示,中国地方猪对世界猪种培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平衡好优质与高效的关系,是突破地方猪种保护和产业化困境的关键。
他建议,应加大支持重离子诱变技术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建议国家支持在湖南建设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器重大装置,为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关键条件支撑;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科技,为猪群充分发挥遗传潜力提供可靠的保障;大力发展地方猪智能化装备科技,为育种提供准确大数据;利用基因科技,优化可编辑基因,为生猪产业提供抗病种猪。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剑锋在会上作了《中国地方猪资源精准鉴定技术研究及应用》报告。他表示,资源的精准鉴定技术可以为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新品种培育提供有效工具。挖掘、鉴定具有重大育种价值基因,有助于加速培育优异特色新品种,推进生猪种业振兴。
与会者合影。主办方 供图
会上,湖南省各市州农业农村局或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分管领导、地方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和技术员、从事地方猪研究的科研院校(所)相关人员、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等交流探讨了湖南省地方猪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现状与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