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和团队就在谋划搞一个种养循环项目,打造标准化种养结合示范区,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2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高兴地说。
当天,重庆市荣昌区,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正式启动建设。
基地建设项目现场推进会。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供图
印遇龙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为何要搞种养循环项目?
“团队一直很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2015年组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而种养循环是实验室成立时最关注和最想做的内容。”十年前,印遇龙就决定联合多领域的专家团队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区。
所谓种养循环,就是通过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农业绿色发展方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约4万亿元。同时,我国每年畜禽废弃物资源达30.6亿吨。如果这些废弃物处置不当,则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碳排放增加。种养循环示范项目,能很好地促进废弃物资源优化利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这也是印遇龙院士团队坚持开展种养循环项目的原因。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九峰山科研基地始建于2014年,总面积达1000亩,规划投资建设项目30余个,计划总投资5亿元,将建成一个集荣昌猪保种、繁育、模式猪创制开发和转化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猪科技转化平台。其中,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00亩,已启动第一期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
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和印遇龙院士领衔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将以生猪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为核心,采用精准微灌系统调控,通过定量测算水稻、玉米、油菜、果蔬等主要作物的有机质消纳量、作物产量和土壤健康度,探索污水中氮碳磷等养分在动物-作物-环境的流动与损失规律,打造猪-沼-稻-鱼/虾、猪-沼-玉米/油菜等立体种养结合示范,形成标准化的“种养循环一体化+功能农业”示范区,实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土壤地力持续提升、农作物增产增收、养殖业降本增效。
种养循环基地介绍。王昊昊 摄
2014年以来,印遇龙院士团队先后在湖南省、重庆市等多地开展种养循环选址等工作,但都不理想。
“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发现九峰山的地理位置、农业生态等各方面最适合。”印遇龙表示,基地将联合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为打造因地制宜的固、液废/肥消纳种养结合模式,制订种养结合农业、功能农业和生态农业相关的一系列技术标准提供平台支撑。
该基地制定了春夏季和秋冬季种养规划,前者有稻鱼种养、稻虾种养、深水作物、水稻种植等作物种植区,秋冬则有油菜、玉米、蔬果/中药材套种区等区域,涵盖一年生、多年生等具有代表性的作物,同时涵盖了水生、旱作和立体种养等多种废弃物消纳模式。
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夏-秋季节效果图。受访者 供图
印遇龙表示,希望通过基地建设,汇聚一支种养循环功能农业专家团队,培养一批农牧复合型技术人才,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打造以荣昌区为试点的样板工程。同时孵化一批农牧科技型企业,打通种养循环经济农业产业链条。
基地建设现场工作会结束后,还举行了专家座谈会,与会院士专家围绕种养循环等议题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表示,种养循环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畜牧业资本的过度介入和散养户逐步退出畜牧业,使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五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增加超1亿吨,2023年整个饲料粮已占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49%,这给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希望种养循环基地通过充分利用农业副产物来探索节约粮食、改善土壤质量、推进产业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刘作华表示,我国的畜禽养殖面临着生产环境、空气质量、粪污处理及资源利用等诸多挑战,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希望通过基地的建设,联合全国专家团队力量,共同在畜禽养殖粪污源头减排、种养循环模式构建等方面下功夫,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循环的可持续畜牧发展,为加快推动畜牧绿色转型贡献科技力量。
项目签约仪式。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