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同济力量,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江庆龄 / 同济大学
2024-07-01 15:33:49

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下午3时通车试运营。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从项目建设指挥长,到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再到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一批同济大学的优秀校友担纲领衔、勇挑重担,在深中通道重大工程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另有多名校友担任深中通道项目设计师、项目负责人、结构设计负责人、施工监控负责人等职责,为深中通道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同时,同济大学多个团队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和学术积淀,围绕深中通道工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奋力攻坚,为工程设计、建设和运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永盛、谢雄耀、黄宏伟、胡群芳、肖汝诚、马险峰团队牵头组织了“深中通道项目工程方案总体安全风险评估”,实现了对不同路线方案总体风险等级的定量评估;在施工阶段,开展了“深中通道沉管预制场选址及浮运方案施工风险评估”,为深中通道最终采用一体船浮运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闫治国团队在隧道通风优化、火灾防控技术领域助力深中通道建设与运维。

李国强团队与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担完成了《深中通道超大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管节结构及接头防火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完成了沉管隧道主体结构和接头防火保护措施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并对分析方法和防火保护措施的可靠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袁勇团队协助进行了组合管节构造的试验与设计方法,提出了超宽沉管隧道因横向不均匀性所致附加地震效应,编制了《整体式钢—混凝土组合沉管隧道抗震设计指南》。

风工程团队葛耀君和赵林课题组研发了超大跨离岸整体式钢箱梁悬索桥最优气动布局,形成了高透风率栏杆、削弱涡旋脱落的检修轨道布局和减缓涡旋发展的中央稳定板等综合气动减振措施。肖汝诚团队重点研究了空间索面分离式主梁成桥结构的性能,为伶仃主航道桥规划了合理、可行、简便、经济的施工方案,全面评估了施工各阶段桥梁的受力与稳定性。袁万城团队确定了大桥设计基准期内的抗震设防标准,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大桥的抗震性能,并研究制定了合理的抗震对策,确保大桥服役期内的地震安全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立即下载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