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郁:未来10到15年,AI还难以产生意识

江庆龄 / 中国科学报
2024-12-30 09:38:21

12月21日,在2024复旦大学EMBA同学会年会论坛上,科技部“863 类人智能重点项目”首席专家、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以《人工智能(AI)进行时的困惑与解答》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胡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近年来,AI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以AI为核心的产品似乎并未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胡郁表示:“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超越AI,甚至计算机以及信息行业本身。”

胡郁认为,推动人类商业生态体系范式转移的科技主线有五条,其中,“基因与生命”是构成有机生命体世界的事实与真相;“能源与动力”就是火与电,演化了出人类依赖的非生物动力装置;“材料与制造”是人造世界的物质根基与其建构过程;“结构与设计”是机械、电子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表达;“信息与智能”是构建生命世界的灵魂所在。

在大部分技术和工程领域,技术节点的突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新的中间产品。但是在软件和AI领域,技术节点不会自然而然的等于一个中间产品,更加不用说是软硬件一体的中间产品,所以技术创新不等于产品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没有软件的硬件就没有太大价值,这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式变化,也就是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模式的重大变化。”胡郁说道。“技术思维”导向的传统研究型大院、大所、高校以技术经验通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聚集了学习相同技术的人员。而“产品思维”导向的是产业巨头公司的研发链条,主要是信息类高技术产品(软硬件)创新型企业,而做软件和AI产品需要产品思维。

胡郁指出,信息化的三段论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数字的本质就是数字计算机对信息的产生、传播、处理和存储的整个过程。信息的产生、传播、处理和存储是动物才有的能力,但其中唯独人类能够做到信息的存储。

感知智能、运动智能、认知智能和运算智能,恰如其分地区分了动物、人和机器之间的差别。这四种智能有哪些方式来实现?

一种实现方式是对文字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叫做知识智能,最新的进展是生成式大模型。但是,生成式大模型缺乏从原始数据中自主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从目前的技术路线和迹象上来看,生成式大模型人工智能暂时还不具备产生意识的可能性。未来10-15年里,大模型还难以具备人类基于谨慎生存、好奇探索所带来的历史、情感、包括记忆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有了语言以后的抽象和联想能力是人类的精华,现在大模型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胡郁同时认为,在下一个时代,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和生产商的互动。也许再过10多年,对于消费品、消费品厂商以及消费者,都有AI系统代表他们的利益,而交易平台中间也会有AI。在这种情况下,会有AI系统成为新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但原来的传统消费品不会消失,原来的移动互联网会变成新的智能交易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时代,将产生新的新兴消费/消费品以及交易平台巨头。

基础设施方面,如大规模算力中心等新的建设,会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新一代的技术服务公司将涌现,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大规模模型的应用,以及满足健康、培训和教育等多方面需求。这些公司有望发展成新的行业巨头,以及新的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势,中国在技术实践、优化、应用开发、设备制造方面有优势。中美的‘决胜点’在于超性价比的新品类、新产品;在于新一代终端基础设施和交易平台掌握在谁的手里;在于美洲、中东、东南亚、中亚、南美洲和非洲市场掌握在哪些人手里。掌握了这一点,就掌握了将来世界的文化。”胡郁补充道。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立即下载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