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团队研发高冰级钢轴,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李思辉,周文君,姜永鸿 / 中国科学报
2025-10-24 18:38:44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理学院“破冰钢脊”团队通过多组元协同合金设计技术,研发出高冰级钢轴,实现新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显著提升,为极地船舶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团队实践现场合影。武汉科技大学供图

  

近年来,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提速,但我国高冰级船舶大功率轴系材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大部分材料依赖进口。为了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武科大团队自2023年起着手研究,将“机械学习+材料设计”运用到钢材料设计上,成功研发出一种创新合金钢,显著提升了强度、韧性、疲劳寿命,并有效控制了成本。

“记得当时磨制样品,我们整天都泡在实验室磨样,手都磨破了。”团队负责人、来自冶金与能源学院2213班学生吴畏回忆道,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步。

他们两年攻克三大技术瓶颈。强度与韧性如同极地航行中的“两翼”,两者相衡,关乎航行安全与性能的根本。面对“强度-韧性倒置”(材料的强度与韧性此消彼长)行业难题,他们革新了一种让二者协同增益机制的复合工艺:淬火时留住材料中韧性成分,回火时分阶段分时间操作,一会儿整出纳米结构让材料更硬,一会儿增加逆转变奥氏体让材料更韧,还顺便将晶界杂质去除,打破了原来顾此失彼的局面。

在材料性能上,团队找到了合金钢与各种元素搭配的方法,精准调控材料的强度与韧性,让性能超越国际标准,为高冰级船舶极端环境运行筑牢基础。在工艺优化中,他们首创分阶段控制温度,结合动态时效的工艺,解决了钢材回火时容易变脆的问题,有力保障了大尺寸锻件的安全高效制造。

经历了数百次实验、调试参数、分析数据,持续数月克服工艺参数控制、材料结构优化等重重困难,他们看着研究成果一步步从理论走向实践,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根纯自主研发的大尺寸高冰级大功率钢轴,并于今年3月份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实现了国内高冰级轴系材料发展领域从零到一的突破。

目前,该成果已开展多项技术合作,并进入工业化阶段。团队与与武汉重工建立深度合作,相关技术将用于某重型船舶的桨轴,以及国外某重型破冰船螺旋桨轴和中间轴的制造,并与武汉市青山区、青山产投集团签订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联合武汉重工形成“政产学投”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多方共赢格局。

“破冰钢脊”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卡脖子”困局,更探索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武科大范式”,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让“冰上丝绸之路”行稳致远。

该研究成果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的高度认可。他认为,该研究填补了我国高冰级极地轴系用钢材料的空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熊武认为,该研究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特种轴系钢领域实现了从被‘卡脖子’到行业领跑的跨越。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立即下载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