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20周年。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强强合并20周年”新闻通气会,系统回顾了过去20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交大医学院)发展、学校“医工交叉”研究成果等。《交叉融合医工同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二十年》新书揭幕活动也于活动现场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和交大医学院通过制度创新、模式探索、战略治理与精神传承,取得了跨越式的内涵发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从“坚持按规律办学,探索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医学院的‘交医道路’”“坚持一流定位,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的‘交医战略’”“坚持文化引领,弘扬奋发有为的‘交医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分享,系统回顾了“强强合并”20年取得的主要成效。范先群强调,“交医道路”的精髓不在于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如何激发医学院活力、保持医学教育完整性的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永丰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总体情况以及《交叉融合医工同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二十年》编写的背景。周永丰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将推动医工交叉融合定位为支撑学校迈向世界一流的战略工程。经过近二十年的系统推进和创新实践,学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率先构建“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融合”;精心培育“阳光雨露”创新生态,促进“交叉种子”开花结果;鼓励思想的碰撞,进一步发掘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层价值。
“回首过往,仁济肝脏外科及我个人,皆是两校携手合作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院长夏强结合个人经历进行了分享。夏强表示,过去二十年间,仁济医院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交叉研究平台;聚焦医学技术前沿,通过学科融合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交叉人才。多举措共同发力下,仁济医院稳步前行,不断取得进步。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医工交叉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性案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术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凯介绍了团队在腔镜手术机器人方面开展的工作。徐凯带领团队自主设计了搭载镍钛合金蛇形手术器械的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可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通外科、胸外科肺部腔镜手术操作,是国内首款、唯一覆盖四大外科领域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上海市、北京市等全国多地超过70家三甲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强强合并”的二十年,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在综合性大学中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创新探索,是双方不断促进价值认同与文化融合的精神共振,是学校和医学院共同践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命担当的生动实践。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全面总结好历史经验,发挥“交医模式”的优势,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更广阔的视野,加快推进交大医学改革发展,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继续发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精神文化,为实现下一轮快速发展蓄势赋能。